拉薩綠化 “汗騾功勞”
騾隊浩浩蕩蕩運載物資上南山。向世寧 攝
提起西藏高原的運輸,人們往往想起兩幅畫面,一幅是茶馬古道上緩緩前行的馬幫,一幅是飛機、火車、汽車交織在一起的立體交通網。
隨著歲月的流逝,奔波千年的馬幫已被塵封于歷史,今人只能通過圖片了解過往的場景。在高海拔陡峭的山上搞建設、做綠化,飛機沒有起降場所,汽車無路可走,只能延續著人背畜馱的傳統運輸方式。
額李哈古中等個頭兒,干練,普通話流利。說起如何做起騾隊馱運生意,其中的酸甜苦辣像高山流水一樣一瀉而出。
為什么趕的是騾子而不是馬?因為騾為驢和馬交配所生,體力遠大于馬,是理想的力畜。實際上,在茶馬古道上奔走的是騾,只是習慣上被稱為“馬幫”。
想想拉薩山上綠化樹種多為云南松,考慮到特殊氣候,額李哈古改從云南買騾。正如他所愿,云南騾比較適應西藏的氣候。在那曲、阿里等地,雨少地干坡緩,適于騾子馱運。
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墨脫和陳塘等地,雨多地濕,騾子容易打滑,受傷甚至摔死的情形屢有發生。在額李哈古的騾隊,騾子無論病死、老死還是發生意外死去,他們都會就地掩埋。騾子為騾隊帶來財富,在長期相處中,人與騾之間建立起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
十多年前,他只有五六頭騾,自己是牽騾人。如今,他把南山上的騾每十頭分為一組,每人牽三四頭,既便于管理,又能靈活機動地提高馱運效率。
閱讀全文請點擊:
http://www.ctibet.org.cn/magazine/2022/09/index_71.htm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