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削減法案》危害全球經濟合作
今年初,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正式生效實施。該法案于2022年8月在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先后投票通過,由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法案中的相關政策迅速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
《通脹削減法案》是一部旨在削減美國通貨膨脹的政策性法案,內容包括對美國本土新能源產業進行投資與補貼,鼓勵企業在美國國內采購關鍵物資,吸引制造業回流,降低醫療保健成本等。該法案計劃在10年內獲得7390億美元收益,用于填補財政赤字與振興美國新能源產業。在支出上,《通脹削減法案》計劃將所籌資金中的3690億美元用于投資補貼新能源與碳排放產業,640億美元用于改革醫療體系,并利用其中3000億美元減少政府赤字,進而實現降低美國通貨膨脹的政策目標。
《通脹削減法案》具有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其目的是從多角度維護美國的利益。在財政上,拜登政府希望通過該法案緩解美國國內通貨膨脹,通過打擊大企業與高收入人群逃稅以及向大企業增稅的方式減少資本市場泡沫,增加聯邦政府收入,擴大政府收益,進而減少政府赤字。在經濟上,拜登政府希望通過該法案扶持國內新能源產業,通過補貼增加美國企業活躍度,依靠稅收抵免增加美國國內市場活躍度,吸引國外新能源產業轉移至美國,吸引國際資本前往美國投資新能源產業,從而實現提振實體產業、回暖美國經濟的政策目標。在政治上,拜登政府則希望通過該法案向民主黨各利益派別合法輸送利益,包括華爾街金融財團、美國新能源產業等利益集團,緩和民主黨內部政治壓力,維護拜登政府支持者基本盤的穩定,為2024年美國大選中民主黨可能面臨的壓力與挑戰進行政治準備。
法案招致各國質疑和批評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一經推出便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其中歐盟的疑慮最為強烈。歐盟擔憂該法案將影響歐洲工業發展,尤其可能對歐洲電動汽車產業沖擊較大。
歐盟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是一部具有強烈貿易保護主義性質的法案,而且該法案將進一步導致世界其他國家跟進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最終擴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韋斯塔格批評說,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旨在以犧牲歐盟等合作伙伴和盟友的利益為代價,將投資和就業機會轉移到美國。她認為該法案違反國際貿易規則,違背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精神。在應對方案上,歐盟內部目前聲音較為統一,各成員國領導人均支持歐洲出臺相應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維護歐洲企業和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為避免《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經濟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與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于2月初抵達美國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就此進行會談。從會后法德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兩國經濟部長對此次會談結果的表態可以發現,歐洲與美國此次并未就消除《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經濟所產生負面影響達成一致。美國財長耶倫則在會上將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與歐盟《綠色協議工業計劃》并列討論,強調美歐雙方以法律與政策手段保護綠色產業的獨立性??梢哉f,當前一輪美歐談判并未解決雙方因《通脹削減法案》產生的分歧。而耶倫在會上的表態,是美國對美歐雙方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認可,是美國將繼續依靠《通脹削減法案》收割歐洲高新技術產業的體現,也是美國要在綠色能源領域與歐洲開啟新一輪貿易競爭的標志。
此外,其他一些經濟體也已對《通脹削減法案》表示關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擔憂日本汽車制造商將受此法案影響,日本電動汽車將較難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認為該法案不符合雙方作為合作伙伴建立彈性供應鏈的既有經貿合作模式。韓國政府則已向美國發出正式信函,指出《通脹削減法案》與既有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相沖突,將損害韓國等外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利益。
源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傳統
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是美國對外貿易政策進一步向貿易保護主義方向發展的重要例證,其對新能源領域的傾斜并不能掩蓋旨在收割他國制造業、引導資金與生產回流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產業鏈脫鉤的政策本質。
出臺《通脹削減法案》,源于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傳統。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91年所著《關于制造業的報告》是最早從理論和政策方面闡釋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著作。漢密爾頓支持以關稅壁壘保護美國制造業,避免本國產品與外國產品的競爭。漢密爾頓對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堅持深刻影響了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設計。
二戰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曾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從20世紀50年代的美日紡織品摩擦,60年代美國與日本、西歐的貿易摩擦中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至70年代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達到高潮,其政策一直延續至20世紀80、90年代,產生如所謂的“公平貿易”等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也使日美貿易摩擦達到頂點。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全面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針對歐洲、亞洲等制造業密集的地區出臺多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引發激烈貿易摩擦。拜登政府上臺后,為了維護其國內政治平衡,保障自身經濟利益,部分繼承了前任政府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理念,出臺了一系列經貿政策,最終促成《通脹削減法案》出臺。
不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美國國內也一直不乏反對之聲,批評者認為其將不斷削弱美國作為國際貿易體系領導者的信譽。美世界政治評論網站日前發表《一個保護主義的美國不會成為全球的美國》的文章說,一旦盟友們認為華盛頓的全球安全角色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主導地位,而非為了更廣泛的利益,那么聯盟就不大可能繼續存在了。
對全球經濟負面影響嚴重
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是較為典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即1973年—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后出現的以非關稅壁壘為主要保護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對世界經濟穩定產生嚴重影響。
“新貿易保護主義”常見政策措施即為補貼進口替代品生產以減少進口,且“新貿易保護主義”中的補貼在政策陳述中多不直接針對對外貿易,而是以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為借口。此次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的補貼行為凸顯“新貿易保護主義”特性,即補貼本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產品以減少進口。除補貼外,美國奉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常見手段還包括進口國貿易配額制度、政府優先采購本國產品、提高進口商品質量準入標準、征收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反傾銷調查等多種手段。
“新貿易保護主義”對世界范圍內貿易與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是深刻的。分析者認為美國奉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是導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其致使商品流動性顯著降低,且可造成政策使用方與政策影響方同時受損的“雙輸”局面。
“新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對國際體系中的發展中國家造成更嚴重負面影響:首先,貿易保護主義常見于發達國家或在貿易體系中處于優勢位置的經濟體針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行為中;其次,以眾多亞洲國家與部分南美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其國家經濟正常穩定發展依賴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或高耗能產業,而發達國家對此類國家工業制成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極易破壞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平衡,對部分小體量國家造成嚴重損失;最后,發展中國家生產、運輸、科研能力多落后于發達國家,其產品在發達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后更難參與進行國際市場競爭,并大多缺少針對性的有效反制手段。
貿易保護主義在國際體系中具有“傳染性”的特性,一個國家開始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后,相關國家為針對性保護本國利益不被侵害,往往也不得不采用相對應的保護政策。在1月22日法德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針對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影響歐洲經濟發展的現狀,特別提到將加強法德兩國在工業、技術和數字政策領域的合作,加強歐洲在綠色能源產業領域的戰略主權,并以其作為歐洲主權的基石。分析人士認為,《通脹削減法案》事實上促進了歐洲保護主義發展,強化了歐洲在經濟上的“抱團”意識,從而很可能加大歐洲與國際體系內其他成員國間的經濟壁壘。
顯然,美國“筑墻圈錢”的利己主義政策正在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使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加速發展,而這種體系性變化將嚴重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危害世界經濟復蘇發展。
?。ㄗ髡撸和鯒?、李安迪,分別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高通脹拖累歐洲經濟
近日,歐盟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0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10.6%,再創歷史新高。 [詳細] -
歐洲經濟增長面臨考驗
日前,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5%,歐盟增長3.6%。當前,歐洲經濟亟須解決能源供應緊張、通脹居高不下、貨幣政策收緊等一系列挑戰。[詳細] -
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產業鏈地位穩中有進
2022年三季度,發達經濟體增長持續下滑、通脹嚴重且面臨衰退風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