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共塘遺址檢測到3000年前的奶類殘留物
記者從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了解到,隊員們研究認為近期在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共塘遺址檢測到的3000年前的奶類殘留物,是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費的證據。
動物為人類提供的產品通常分為兩類。一類被稱為初級產品,是動物一生中只能一次性提供的產品,如肉、皮、血和骨;另外一類被稱為次級產品,是在不屠宰動物的情況下可持續獲得的產品,例如牛奶、羊毛、畜力和糞便。特別是可儲存的奶制品,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次級產品開發,鼓勵了游牧業的形成與發展。
為了補充能量損失,藏族人民形成了與平原地區不同的飲食傳統。牛羊肉和奶制品是青藏高原的常見食物——肉類食品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奶類食品則可以緩解過度吃肉導致的動脈硬化,補充抗氧化劑、益生菌和各種營養物質。在青藏高原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的區域,肉類和奶制品在日常飲食中的比例遠高于平原地區的平均水平,但迄今還沒有發現早期乳制品消費的直接證據。
在考古遺址出土陶器中檢測到的脂類殘留物可以為動物產品,包括奶制品的開發提供補充信息。2023年1月2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聯合在Science Bulletin發表了基于這種方法的研究成果,報道了《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費的證據》(The early milk consump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該研究對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共塘遺址的陶片進行了脂類殘留物分析。共塘遺址海拔約4000米,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新發現的人類活動遺跡,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支流湘曲的左岸。湘曲是高原南北向的主要通道之一,連接著上游的牧區與下游的農區,共塘遺址位于被湘曲河流侵蝕改造的沖積扇前緣。野外調查中清理了遺址暴露出的兩個剖面,獲取的植物遺存測年結果顯示遺址年代為距今3000年;采集了陶片等人工遺物,對其中6塊陶片進行了脂質殘留物分析。
經氣相色譜-質譜和氣相色譜-同位素質譜分析,3塊陶片發現有奶制品殘留,另外3塊陶片殘留物中分別出現了反芻動物肉類和非反芻動物肉類的信號。對具有奶制品殘留物的陶片進行了熱釋光測年,結果與碳十四年代一致,證明其確為當時居民所使用。
已有研究顯示,中國境內的早期奶類殘留物主要發現于西北地區,在新疆羅布泊小河遺址(3930-3400 cal BP)的古人牙結石和墓葬遺物中均曾檢測到奶類蛋白質,陜西渭南劉家洼遺址(2720–2426 cal BP)出土陶器殘留物中也出現了奶類脂肪。在青藏高原地區,阿里曲踏遺址(ca. 2400-1800 cal BP)發現了疑似奶類的粉末狀殘留物,但尚未見到對其性質進行分析的報道。共塘遺址發現的3000年前的奶類殘留物,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對早期奶類利用證據的首次報道,其年代與拉薩曲貢遺址和瓊結邦嘎遺址中家養食草動物和農牧業的出現基本同時,可能暗示奶類作為次級產品的開發與肉類等動物初級產品的利用開始于同一時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科技自立自強院士說|樸世龍:發揚老一輩青藏科考精神,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
在樸世龍看來,登頂過程中最令人激動地是哪個瞬間?新時代的科考隊員們如何體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精神? [詳細] -
勇攀地球第三極科考高峰——院士講述青藏科考的故事
青藏科考取得了哪些重量級突破?科考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多位投身青藏科考事業的院士專家。[詳細] -
青藏科考:班公湖是個什么樣的湖?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前往班公湖實地開展“青藏高原人地關系綜合考察”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