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90后”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遺愿書一帶就是三年
中新網杭州2月10日電 (錢晨菲)“茫茫人海中,患者能與我配型成功,是Ta的幸運,也是我的幸運,這是一場愛的雙向奔赴?!?0日,在杭州某醫院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90后”杜先生經過順利采集,成為浙江省第864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杜先生是河北石家莊人,2021年來到浙江衢州工作,是某貿易公司的一名職員。這幾年,杜先生工作出差去過北京、武漢、深圳等地,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到當地血站獻血,留下“愛”的足跡,至今已累計獻血1800毫升。
2019年5月,杜先生在北京無償獻血時了解到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當即留存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2020年10月,杜先生從新聞媒體報道中了解到人體器官捐獻,又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不久后就收到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寄來的登記卡。
在杜先生看來,登記就意味著承諾,是對生命的承諾。他不斷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和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對捐獻故事的宣傳報道也格外關注。
“造血干細胞捐獻,如果配型成功,是自己就可以決定去捐獻的事,而人體器官捐獻是在身故后才能捐獻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對此我并不忌諱。如果意外真的來了,我希望身邊的人知道我的心愿?!倍畔壬f,其擔心若有這一天家人只看到登記卡,不明白是什么作用,所以當即寫下:“如果我不幸發生意外去世,我愿意捐獻我身體的一切,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去拯救其他人。遺體也捐獻,供醫學院教學使用。以上是我真實意愿的表達,我希望家人能尊重我的遺愿”。
他把遺愿書折疊起來,與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卡一起,放入隨身攜帶的錢包里。杜先生說:“無償獻血是日常就可以做的,全國各地的血站,有機會我都要去‘打卡’。造血干細胞捐獻,緣分來了,我是一定要去做的。只有器官、遺體捐獻,最終要靠家人幫忙實現,隨身攜帶著遺愿書,我才安心,這一帶就三年了?!?/p>
2022年7月,杜先生接到了衢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他留存在中華骨髓庫的血樣與一名患者初篩配型成功,詢問他的捐獻意愿,杜先生毫不猶豫同意了。隨后,杜先生接受了相關檢查,“每一步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都要跟我確認捐獻意愿,我的回答都是‘愿意’,這是我的心愿,既不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又可以救人一命?!?/p>
根據患者的移植計劃,杜先生捐獻的時間定在2月10日。杜先生提前4天入住采集醫院,開始早晚注射一針動員劑,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細胞的生成并釋放到外周血中。注射9針之后,今日一早,杜先生開始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
因為雙盲原則,杜先生和患者始終都不知曉對方的情況,患者托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轉交給杜先生一封親筆信,信中寫道:“深深地感謝你,克服萬難,堅定地為我捐獻,給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杜先生則表示:“我要感謝Ta,讓我有機會去做一件這么有意義的事?!?/p>
最終杜先生順利采集288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浙江省第864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這袋“生命種子”立即被送往患者所在的醫院,點亮生命的希望。(完)